【藥性】味苦、辛,性微寒。歸心、肝、腎經。
【功效】清熱涼血,活血散瘀,瀉火消癰。
【應用】
1.用于溫毒發(fā)斑,血熱吐衄。本品苦寒,入心肝血分,能清營、血分之熱。常用于治溫熱病邪入營血,發(fā)熱夜甚,口干,神昏譫語,發(fā)斑,吐衄,舌紅絳,或血熱妄行所致各種出血癥,常與犀角、赤芍等同用,以涼血止血,方如《溫病條辨》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等。若熱病后期,邪伏陰分,夜熱早涼,舌紅,脈細數,或陰虛內熱所致骨蒸潮熱,又可與知母、鱉甲、青蒿等配伍,以滋陰涼血清熱,方如《溫病條辨》青蒿鱉甲湯。
2.用于血瘀經閉,痛經,跌打損傷。本品辛散苦泄,有活血祛瘀之功,治血瘀經閉,痛經,可配桃仁、川芎、桂枝等同用,方如《金匱要略>桂枝茯苓丸;或配當歸、紅花、牛膝等同用。治跌打損傷,瘀腫疼痛,可與乳香、沒藥、蘇木、血竭等配用,以活血散瘀止痛。
3.用于肝火目赤腫痛,胃火牙齦腫痛。本品入肝經,能清瀉肝火,可治肝郁化火所致目赤、頭痛、脅肋疼痛,多配梔子、柴胡、白芍等同用,方如《內科摘要》丹梔逍遙散。若治胃火牙齦腫痛,口氣臭穢,多與升麻、生地黃、黃連等配伍,以清冒瀉火,方如《脾胃論》清胃散。
4.用于腸癰初起,少腹疼痛,膿未成者,可配大黃、芒硝、桃仁等同用,以活血消癰止痛,方如《金匱要略》大黃牡丹皮湯。
此外,本品亦可用于痔瘡腫毒,常與槐角、地榆等配伍;治血熱所致蕁麻疹,則可配生地黃、地膚子、白鮮皮、蟬衣等同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6-9g;或入丸、散。清營、除蒸、消癰宜生用;涼血、止血宜炒用;活血散瘀宜酒炒用。
【使用注意】脾胃虛寒泄瀉、婦女月經過多及孕婦禁服。